www.ifensi.com 2008-06-27 20:56:57 来源:粉丝网俱乐部
终于,看过了《颐和园》。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娄烨的风格,《苏州河》啰里啰唆的繁琐,《紫蝴蝶》令人眩晕的复杂。但是,这位导演虽然路子野野的,才华还是时不时地蹦出来,而且颇有些个性似的。拍了颐和园,被禁了不说,还5年内不能拍片。

《颐和园》海报
这部电影称不上好与不好,因为它实在是太私人化了。电影凭什么打动人?就凭能让人有共鸣,尤其是细微之处的,不为外人知却被导演一语道破的共鸣。商业电影之所以讨好,也许就是因为迎合了很多受众的内心,所以能成为“大众”电影。而有些电影,加入了太多导演和编剧的个人想法和执念,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导演自己yy到了高潮,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大众茫然不知所云,而只有“小众”,那些恰好有着同样执念的“小众”,被摇颤内心,几欲涕零。
《颐和园》就是这么个“小众”电影。一个神经兮兮的女主角,爱得疯狂又颓废;一个软弱无力的男主角,该负责的时候没负过一次责;一个游离在时代前列的女配角,小资闷骚女的祖先。有人看完了,一句话,这是啥玩意儿?爱情不像爱情(女主角:我要和你分手,因为我已经离不开你了~),友情不像友情(女主角最好的朋友莫名其妙地钓走了她的男朋友),政治不像政治(柏林墙、苏联解体……拍得像白描),学生不像学生(吸烟、性、一夜情……)。就像是一锅混乱无章的大杂烩,原料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样样齐备,但样样是怪胎,你说有胃口的人会有几个?
想起以前一直说的一句话,只有经历过体验过,人才能变得宽容。其实这部电影说白了,跟别的反映青春残酷的片子没啥两样。女主角绝对不是什么80年代大学生的代表,导演也没把她当成代表。她表面成熟,内心却幼稚得要死,自以为是地听风声、写日记,像濒死的鱼一般蜷缩在干涸的游泳池,那个浅水区与深水区的交界,往上不是天堂,往下没有方向,to be or not to be,都是没有前途的选择。
很多年后当我重新翻看《挪威的森林》的时候,突然弄懂了一个原来一直困惑自己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的青春期过于自由、张扬,而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为诸如独立困境(精神独立、物质不独立)、性压抑等问题困扰的话,那么,他/她很有可能永远停留在那个幼稚单纯的时代,因为成人社会有太多更高级别的约束,一个没有受过早期约束训练的孩子是无法正常面对的。而且,他们会发现,自己和外界的交流发生困难,就像是缺少一种沟通的基点似的,使得他们仓皇失措,惘然若失。于是,在《挪威的森林》里,木月、直子,都选择了自杀,把青春永远地定格在17岁和20岁。
颐和园里面,我们的女主角也是这样一类人。所以才有那段独白,说自己只有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才能够让男孩子们知道她是善良的。看似无厘头的话,实际上背后是悲哀:在所有的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中,她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种方式,是自己唯一的有效对外交流途径。她与女孩子的人际关系简单得可怜,在男子间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将自己和盘托出,却没有人接得住。
女主角在抽烟,还是在抽烟,一直在抽烟。
电影开始的时候,女主角第一次见到男主角,酒吧里,舞曲,女主角似乎手足无措地坐在吧台前,两根辫子傻傻的,土黄色的灯心绒外套傻傻的,打拍子的手傻傻的,突然间,伊人开口,问吧台里面:请问你这儿有烟吗?然后一切都变了,手有地方搁了,眼有地方看了于是一瞥余光也变得不经意了,笑容变得魅惑了,整体气质随着袅袅烟圈上升了不知道几个等级。也许很多时候,女主角都需要其他的一些东西来盖过自己心虚和胆怯。
颐和园,夕阳泛舟。
这种斜阳下在颐和园划船的场景,我这个土人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