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件,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养瞻。我却难相伴你们吃官司耍。”】
这正是郓哥比何九叔、姚文卿高明的地方。
【武松道:“好兄弟!”便去身边取五两来银子,道:“郓哥,你把去与老爹做盘缠,跟我来说话。”】
后来,武松杀了西门庆,被押解东平府之前,还掏了十二三两银子送给郓哥的老爹。这相当于两人一年的生活费。
《水浒》里潘金莲一案,牵扯的所有人中,赢家只有一个,就是郓哥。阳谷县这种地方,如同任何的时代,任何的小城,偷奸之事所在多有,只因郓哥要报复王婆,唆使武大当街捉奸,才闹得满城风雨,但郓哥最终全身而退,不仅什么都不亏,还净得了十七八两银子。
若留意琢磨,会发现,郓哥的心机,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即便没有确凿的证据,也颇有些留白之疑:
比如,何九叔领着武松去找郓哥,刚好走到郓哥家门口,碰见郓哥买米回来,挽着柳龙栲栳。——分秒不差。
是巧合呢,还是郓哥有备而来呢?
武松去找何九叔时,天刚明,正是画卯时。同何九叔在酒店里坐了会儿,就去找郓哥,肯定不到中午。郓哥平常卖水果给酒店,他住的巷子不是酒店所在,怎么看,这个点也不是回来的时候。但郓哥出现了,依然挎了柳笼栲栳,但里面装的不是水果,而是新买的米。这事不一般。
前一天,“两边众邻舍看见武松回了,都吃一惊。大家捏两把汗,暗暗地说道:这番萧墙祸起了!”
阳谷县不大,这个消息,到晚上,想必已经传到郓哥耳朵里了。
武松见到郓哥,尚未开口,郓哥已开门见山:“只是一件,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养赡。”
武松找过许多人打听,只有郓哥,得到了钱。
郓哥有心,是牵连此案的众多人当中,唯一让武松有好感的。武松带他到饭店,第一句先说:“兄弟,你虽年纪幼小,倒有养家孝顺之心。”
后来,李逵遇见李鬼,本来要杀他,只因李鬼说,家有老母无人赡养,就放了他。在江湖漂泊的绿林人,纵然视人命如草芥,却也赞叹养家孝顺的人。更何况武松是孤儿,对孝悌看得极重,抓住孝,就抓住了他的软肋。
如何表现孝呢?——拎着半筐米。
或问:米跟孝有什么关系!
试想,如果郓哥拎的不是米,而是一筐猪头肉,半壶酒,武松还会给他钱吗?——看到米,就想到基本的吃饭需求,想到家中老父要赡养,瘦成这样的孩子,拎着米,比拎着水果更容易唤起恻隐心。
郓哥家里穷。但无论有钱没钱,一般人家里都有些存粮。米面这种必需品,不像蔬菜不能久放。如果谁家要常常出门买米,不用问,肯定穷得叮当响。
也许,郓哥这一天买米,这一刻在家门口碰见武松,真的只是出于巧合。但不得不说,没有另外一种可以预先安排的相遇,可以博得武松更多的同情。如果武松提前走到郓哥家里,就冲撞了乔老汉。如果武松大街上撞见郓哥,就来不及把银子给乔老汉就要去官府了。
郓哥骂人,有时候极难听。比如骂武大:“我笑你只会扯我,却不咬下他左边的来。”龟蛇两将,龟在左,左边的,暗喻男子性器。但当着武松的面,郓哥一句骂人的话也没说过——除了骂王婆是老猪狗,而这种骂,又适足增加武松的好感。
武大请郓哥到酒店问话,郓哥吃饱喝足了才开口。武松请他,他说完了才吃。从几月几日说起,有条不紊,要言不繁,郓哥说完,武松就不消再找旁人求证了。
但武松还是问了一句:“你这话是实了?你却不要说谎!”
郓哥该怎么说?
——“小的不敢撒谎。”
——“若有一句不实,教我死无葬身之地。”
这些,都是蹩脚的小说家水平。一比,就看出《水浒》的高明。武松并不是怕郓哥说谎,武松也有能力判断真话假话,武松怕的是,纵然郓哥说的真话,到了官府,吃不住一吓,突然翻供。那就对自己大不利了。
所以,郓哥没回答是不是属实,只说:“便到官府,我也只是这般说。”
武松便放心了:“说得是,兄弟!”
这一回的回目叫,《郓哥大闹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