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结束了,历史一门考的还不错。不少学生成绩非常好,悉心打造的文科实验班平均分近八十五呢。最好玩的是,看到这一堆孩子考前一天的体育课都拿着历史书和练习册,趁着自由活动时间段烧香抱佛脚。历史课呀,总是处于边缘的地位,在学生看来,不到火上房才不急呢,临近考试才把精力放在历史上。有的人很聪明,考前恶补,但是就这样也答得不错;有人很功利,考试前玩儿命四处找题,问老师一堆稀奇古怪的题,那个时间段办历史公室里最忙,每个老师都应接不暇,甚至在我监考时候否发给这个考场答题卡了,还有学生进班拿着练习册找我说有一道题不明白,早干嘛去了,让我给轰走了。
改完卷子,想了想,学生第一次正式考历史,还有好多问题。首先是他们好多人适应高中历史考试拐弯抹角的问法,不具备分析能力。他们初中时候历史开卷,即使不开卷问得也直接,书上有什么问什么,默写南京条约内容、马关条约内容,从中分析出信息很少涉及。所以很多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还是空白,甚至是好学生。比如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君主专制的弊端”,居然有学生一个字也不写(也不知道是谁写了“这……”)。书上没有,其实你编也能编点儿啊!政治上不就是大全总揽易于决策失误、滋生腐败么?经济上不就是自然经济阻碍经济发展么?文化不就是钳制思想文化专制么?都是眼眉前儿的话呀。问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答出递进、延续扩展的都给分,不少学生车轱辘话,转来转去就碰不到主题。为什么是递进、延续扩展?其实也不难说,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一致,性质都是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侵略者的利益扩大。这些话即便是性质目的你说不出来,但是第三点是多么显而易见的现象啊。这些情况,还真应该改改了。
其次是基础知识存在大量问题。这并不能都赖学生,因为咱们初中和高中历史的衔接实在是问题。我曾经问过有些班,谁能对初中的世界史发展有一个大致清晰的框架?举手的寥寥无几。可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并不简单,英美法德四国政体就够孩子记的了,有一个班在讲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表情木讷,后来一问才吓一跳,什么是资本主义、立宪、阶级、政体、议会他们压根儿不清楚,我不得不用很长时间解释这些名词。考前不少学生希望我印出提纲给他们背,背熟了答题万事大吉。我说王后雄练习册上的学案就是重点难点,老师在课上划书的部分也是重点难点,考试不出这个范围。学生说,这个范围等于没缩小什么信息呀!我说高考就是这样考的,虽然有重点难点,但是人家命题也爱捡犄角旮旯的信息,你要让老师给你押高考题,如同自杀。所以你们应该适应这种考试方法,全面复习。只有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然而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要学生花很大力气记忆历史信息,而历史信息那么多,光是年代就能背晕(这些东西非得反复重复才行,考前突击不可能效果好。这次特简单的一个年代,明朝什么年间废丞相?答出明太祖即可,1380年更好,结果一堆人瞎写,康熙雍正乾隆什么都有,1830、1789、1483什么都有)。可是学生有那么多知识要掌握,有多少精力能留给历史呢?学生平时没当做常识记住,指着几天的工夫不背窜了才怪,大刀耍关公、项羽拿破仑……真是什么乐子都有。
第三是学生不能对知识理解记忆,现在的教材越来越重分析,上课就没理解,说白了脑袋就没转,更不会问问题,为考试死记硬背,总会出错。有的明摆着的常识,也不动动脑子。不少人英国、德国元首产生的方式写的是选举(这种人大有人在),皇帝疯了还是国王疯了?之所以这么写,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他就没明白元首是什么;一是把复习资料记窜了。问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政治制度?我们以为是送分的题,结果大出民主二字的并不多,什么小国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