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教育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本章的难点是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
任何一门独立科学,其存在决定于它本身的特殊矛盾运动,因而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教育这一特殊的矛盾运动的,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内容纷繁复杂、形态多样。一方面,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属社会现象;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接受前人的经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的活动,属认识现象。总之,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都可称之为教育现象。
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的一般原理,探讨教育方法,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因此,教育学就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科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科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分工越来越细,门类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学渐渐形成为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教育科学这个词,已经不再等同于某一门具体的教育学科,它已代表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许许多多各有自己特定研究对象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其中每一门具体的教育学科,都是从一个特定的领域来揭示、探讨教育有关规律的,属于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教育科学体系究竟包括哪些分支?意见并非一致。但无论如何划分,教育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法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学、学校卫生学、教育社会学、电化教育学、比较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统计学、教育控制论等学科都属于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分支学科。其中,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虽有了较大的发展、深化,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和教育科学群,但和其它科学相比还很年轻,许多教育规律尚未真正揭示,教育学中的不少概念仍缺乏严密的规定,出现了不少争论意见。这说明,如何使教育学更加科学化,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长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这是指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规律做出初步探索和概括的阶段。
古代的所谓教育家,其实也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像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末年,传说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学记》全书虽然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于教育的规律性的认识,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需要指出,无论我国还是欧洲的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虽有专门论及教育的文献和著作,但它们主要停留在经验的描述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夸美纽斯本人被尊崇为教育史上的 “哥白尼” 和资产阶级教育学的鼻祖。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