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傲慢。这个词来自刘瑜接受《人物》的采访。
我是在上学期考试周的时候看到这个视频(可点开:D)的,当时我在一个很紧绷的状态里,把关注点都放在“刘瑜怀孕了!”“我偶像要当爸爸了!”“刘阿姨身材和长相都有点走样了...”和“刘瑜怎么看起来越来越像我们院女老师”,诸如此类的事情上。可是后来,在看另外一些头脑清醒、志向高远的同学转发视频的时候,点出了这句,“知识的傲慢”,我就一直记在心上。之后放假回家,我又看了一次这个视频,重新意识到刘瑜老师的智慧和冷静思考。
她谈到她当时为什么退出微博,她说因为微博上的人都把话说得非常绝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而她觉得这不仅仅是个措词问题,这里面还有一种知识上的傲慢。她喜欢论文,说因为论文非常克制,要有理论有根据,克制里面有一种优雅和美。
我在一段时间里非常喜欢刘瑜,因为我觉得这是个有反差的人。在《民主的细节》的表皮下面,有一颗《余欢》的心。在她还叫“醉钢琴”的网名的时候,在她还开着博客写着小说的时候,她就在《孤独得像一颗星球》里面写道,“挣钱的瞧不起读书的,读书的瞧不起挣钱的。爱国愤青瞧不起民主愤青,民主愤青瞧不起爱国愤青。看周星驰长大的瞧不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瞧不起看周星驰长大的。发财的瞧不起下岗的,下岗的诅咒发财的。这历史的死胡同,一路都是被揪掉的头发,踩落的球鞋,和打掉的牙齿。”
现在也是一样。我不知道知识界现在有没有真的提高地位,我只知道“知识青年”的数量正在日益增长。这个庞大的队伍里鱼龙混杂,知识的纯粹早已不复存在,更可怕的是在这个群体里一点点正在成长的等级制度和隐约的敌对与互相看轻。“文人相轻”的病毒早就因为知识的普及而蔓延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知识青年瞧不起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瞧不起伪文艺青年,伪文艺青年瞧不起所有人。
不同领域的人瞧不起别的领域的人,相同领域的人也瞧不起同一领域的人。每个人都挤在一起,却又都在不断掸着身上来自他人的灰尘。网上的那些各种指南就是个例子,充分地告诉你怎么说才能在一个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专家的圈子里保持自己的独特和高级。
谁都不想被别人瞧不起。读阿加莎的大概会瞧不起读东野圭吾的。读卡尔维诺的大概会瞧不起读简奥斯丁的。听国外摇滚的瞧不起听国外流行的,听国外流行的瞧不起听国内流行的,听大陆摇滚的自成一派。甚至连看高智商片和悬疑片的都瞧不起看爱情片的,看纪录片的瞧不起看剧情片的,看美剧的瞧不起看日剧的,看日剧的瞧不起看韩剧台剧大陆剧的。
我知道好多名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吓唬人,但是大家都用那些名字吓唬人了,让真正喜欢那些的喜欢都变得廉价和随波逐流了。
我在这个问题上极其犹豫。我在一些情况下,清楚地明白自己读的书太少,和真正有知识的人相比,实在是不值得一提,而且我读的书太女气,又读不了很深的东西,实在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另外的时候,我实在是感觉到气愤,甚至是整个身体都在喊“你们装个什么劲啊”,凭什么读过几本诗词鉴赏,还是那种和野史结合起来鉴赏成小说的,就自己觉得自己能写小说了啊。我上学期选修课上红楼梦,心里就想这一百多人有多少好好读过原著,而不是高考之前突击过谁是谁的表姐,谁和谁是封建礼教的代表。我也有过这种瞧不起别人的时候,但是每次在自己发读后感或者读书清单的时候,都会心虚,都会觉得读我这篇日志里的人,会有高深千百倍,觉得这都是雕虫小技,看我洋洋自得心里觉得好笑的。然后再不断自省,或者加强学习,也争取不被瞧不起。
我自从大一加入爱乐人就开始拼命地听歌,听各式各样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