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触在行
一月份,我在微博上看到十三转发在行的内容,顺着点击进去,看到内测阶段的网页。扫了一眼,立马爱上了这个产品。
“一对一,面对面,私人智库。”
也就是说只要花钱,我就可以约到这个平台上的任何人!不是吃饭社交,也不是重咨询,是一次经验式的交谈,快速学到对方的经验。价格,模式,风格,都是我喜欢的,一切刚刚好。
起初,我打算利用在行找工作。那时我大四,处于择业纠结抓狂期。我对工作一直都很重视,为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假期都在实习,BAT,五百强外,SNS上市公司,Social Media创业公司,NGO,海外志愿者。。。以为自己经历足够多,就能想明白,但是发现自己还是了解太少,对于自我与社会的认知都很缺乏;路在前方,却不知该怎么走。
于是我决定找职业规划师咨询,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勾搭各个公司的前辈,了解不同行业、工作与职位的真实情况。然后我跑去新精英网站上找规划师,可是高级的太贵,初级的我不想约。同时也在Linkedin上搜索不同公司职员的信息,然而我害羞又内向,不知如何破冰。
在行的出现真是——

那时行家很少,浏览一遍后,我挑选了七位,分别关于职业规划、行业介绍、面试技巧、简历指导,还有兴趣和技能类的行家。
结果,我加入了在行。
(二)约见体验
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约过六十多位行家,见过一两百位,打过交道得就不计其数了。
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是跳出“认知”舒适圈。
跳出舒适圈的道理一直都懂,也似乎在践行。但受固有认知的局限,很多思维屏障自己从未认识到。在与行家交流时,除了请教具体问题,我也很喜欢分析观察他们的经历与思维方式。对于自我与世界狭隘认知被不断的推到,重建,再推倒,再重建。
第一位给我巨大冲击的行家叫陈青越,见过他之后,我才知道,人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认知。他说:“如何把一件自己不擅长、不了解、害怕的事情,变成一件有趣、令人着迷、充满成就的事情,是迄今为止的人生信条。一个没研发过情趣玩具的金融分析师,不是一个好漫画家,更练不出六块腹肌,所以成为不了好的MBA老师。”
年初的时候,他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想通了!我应该停止阅读一切除了与学习相关的所有书籍,比如历史、心理、商业、传记等等。2015年我在工作之余只需要研究一个领域:如何发挥大脑的极限能力。如果能幸运的找到方法,那么有可能以现在10倍以上的效率学习、分析、判断。磨刀不误砍柴工~ 简单的分析后,我今年的学习目标是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如何每分钟阅读3000字?
如何设计最合理实用的高速阅读训练?
如何提升信息理解的能力?
如何提升induction思维?
如何提升deduction思维?
如何借鉴triz式的方式提升创造力效率?
智商有多少种?
是否可以训练提高每一种智商?
我能从自闭症天才的思维方式中学到什么?
记忆力如何最有效实用的锻炼提高?
语言是否是学习的最大障碍?
是否存在多线学习的可能性?
大脑的生理模型是怎样的?
是否能够自主控制心智模式和情绪状态?
睡眠的生理模式是什么?
如何最高效率的利用睡眠?
是否能有效的引导梦境帮助理解与复习?
如何刺激感官?如何利用通感?
总之,核心问题是:大脑是否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能力?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似乎需要百万字的阅读量。。。不过,如果我真能找到方法,说不定真的能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 ”
然后,他真的这样做了,通过大量的阅读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练习后引导实践。行动力之强,效率之高,涉猎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结舌;他把自己在行收入也都用来了约行家,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十分虚心地求教,是我的Role model。